大众公司的第二款民用车型——T1,诞生于德国,成名于美国的反文化运动。
其实T1的诞生,
从一开始就伴随着偶然。
偶遇到如果历史重来一遍,
也许就不会有T1的存在了。
在T1之前,大众公司只有一款民用车,即被内部编号为Type 1的甲壳虫。1946年,到大众总部工厂洽谈甲壳虫进口事宜的荷兰商人Ben Pon看到工厂内使用甲壳虫底盘的运货用平板车,从生意和产品上都有了灵感。
当年大众工厂就是用这款平板车在厂区内运货。
按Ben的判断,市场上需要一种超大空间的厢式车来运货。说干就干,Ben在自己的笔记本上立刻画出了一辆车的草图,写下了一些对于产品的想法。
保存在博物馆中的手稿。从形状上来看,这草图跟后来的T1有着相当高的吻合度。
关于荷兰商人的想法怎样被落实的有着不少的传说,有说经门卫之手呈上的,有说直接交给工程师朋友的。总之就是1950年Type 2正式在沃尔夫斯堡投产了——开启了一个时代的传奇!
与T1的身份一样,他是“T1之父”Ben Pon之子,是一位F1车手。
最初的T1搭载1.1L引擎,区区24ps马力。经过超大终传比、还在传动轴上加减速齿的方法,才让车子的载重勉强达到750kg。后来才有了1.2L、1.5L引擎;1967年之后,在大众的第二故乡巴西,加入了1.6L引擎。
T1标志性的前车窗,也并非设计师的创意。使用两块分开的平板玻璃,仅仅是因为当时的制造工艺和成本无法满足量产的要求,不得已而为之。谁能想到这一特点也成为T1被追捧的元素!
回到T1的风靡。当它漂洋过海来到美国,恰逢美国性解放、反战、反文化运动,又恰好借伍德斯托克摇滚音乐节的东风,T1成为一种文化符号,成为一个时代的象征,成为了至今无法超越的经典。